0%

pic

文章标题

01

这本书看的不太过瘾,虽然内容和故事情节在我看来已经是非常完整的了,前面作者填的坑和后面的结局也都是一一对应上了。

可能是最近看的其他书长度比较长的缘故,导致我对于阅读的要求慢慢变高了,短一些的小说觉得不够过瘾了,这是好事情,说明我在越来越变得耐心,内心越来越平静。

还记得两年前我对于自己的一些期待和要求吗,我是这样子想的,就是我获取信息的渠道应该要变得越来越“吃耐心”,短视频消费是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我想要的东西是,需要思考,可以启发观众和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和作者进行一番跨区域跨时间的一场对话的。

但是两年前的我所接触到的信息源是那时的我所感觉到不满意的,当时我定义的一系列判断自己是否进步的通道:看短视频 - 看长视频 - 看短文章(2000字左右)- 看长文章(1万字以上)- 看书(长篇小说)- 其他经典书

可以看到,两年前的我主要是,停留在看长视频和短公众号的水平,那时的自己觉得不够耐心,连稍微长些的文章都办法读下来。之后,我开始看公众号的付费长文章, 渐渐的,读下来一篇1万字以上的文章都没有问题,有时如果付费文章质量高的话我觉得还不过瘾。

所以说,书本和知识是精神食粮的说法我是十分认同的。还有,其实观众也好,读者也罢,他们在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其实就好像客人来到饭店,他们一开始品尝菜就可以直接的知道这家饭馆和厨师是什么水平。

随着这两年的积累和历练,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客人,在吃菜的时候,口味已经变得越来越挑剔了,稍微“低级”一点的菜都没法进入我的眼睛,文章一开始的内容,看了1000字以后,我就能快速判断这个作者的水平,已经与当前的我的切实需要的匹配度,若不匹配,我会立马换一家餐馆。

现在从我阅读的书可以看出来,我是可以稳定的看下来一本长篇小说,像《平凡的世界》我花了两星期不到就看完了,觉得不过瘾,里面许多内容都没有咀嚼透彻,会在自己有了更多人生阅历之后,反复读的。

然后《围城》这本书其实大一的时候的我是尝试过的,但是看到鲍小姐和苏小姐的开始章节之后,我就放弃了。这是当时的我的局限性,我不得不承认,在我的成长阶段当中,确实我觉得之前的自己,至少三年前的自己是傻B。

在当时的时候,刚刚开始进入大学阶段,很多认识和行为习惯上和现在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

继续说现在的我读《围城》这本书的情况,因为之前的我没有坚持下来,然后对于作者的写作语言上我开始不是很适应,毕竟和当下的表述还是有些区别的,虽然是白话文。但是,我还是在地铁上,这样一个非常适合做一件事情的环境下,把开头看了下来。

然后觉得自己好像可以做到,于是在几天之内就把这本书读完了。甚至觉得不过瘾,因为关于孙小姐和方鸿渐之间的夫妻故事还没有看过瘾,里面的矛盾都是很现实的,所以这本书才会是经典,因为里面的内容对后人有用,有指导意义才会被誉为经典呀。

02

铺垫了这么多,我终于看到《人生》这本书了,这是我在围城之后的下一本书,此时的我已经完完全全在当时我对于自己的标准当中的“看书(长篇小说)”这个位置了。

只是简单总结和阐述书中的内容和故事当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只有书中的内容和作为读者的我,这个2025年的我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之后,诞生的火花,对我来说才是值得记录的。

如果要梳理我在这本书当中获取到的一些智慧的话,第一就是“阶级”。

全书都是围绕高加林这个角色展开的,他是草根出生,家庭背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那个七十年代,这个家庭是普通家庭,最高层级的是干部家庭的,当然也只是少数。那个年代不是没有商业的,农村里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是做生意的,一个村长和生意人官商勾结,条件自然不会差,这就是高加林他们村的“村情”。

原谅我现在还要看一下豆瓣读书里面《人生》的角色,因为实在是记不住几个基本人物。

巧珍,她是一个热爱知识,却因为时代原因没有上过学的农村女子。高加林失去老师编制之后,巧珍对于高加林压抑了许久的爱情终于可以表达出来了,

所以细细思考的话,其实巧珍对于高加林的喜欢是有缘由的,主要原因当然是高加林本身的优秀和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气息,直接原因是高加林下岗,让巧珍觉得自己有希望了,才开始付诸行动。

如果没有好好记录读后感,巧珍对于高加林追求的直接原因其实已经被我忽视了,这就是为什么读完一本书要复盘,你会思考和捕捉到一些从未留意过的细节。

之后因为叔叔的关系,高加林可以获得一个国企的岗位,并且依靠自己的才华再次虏获黄亚萍的心,是仅仅因为他文化好,文笔好吗?这些当然必不可少,可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身份到国央企公务员的转变,不然高加林的才华本身就无从谈起。

他和两个女人的关系变化,始终随着他的职业,准确地来说是阶级的变化而变化,不为个人意志而转移,这就是书中的“现实”,不比“霸道总裁爱上我”更加让人有收获?

放眼整篇文章,高加林的职业有四个状态,一个状态是农村老师,一个状态是普通农民,还有一个状态是国企记者,最后失业又回到农民的状态。四个状态当中,每次发生变化,高加林的“爱情”也同时发生着变化。第一次变化之后,巧珍开始追求他,第二次变化之后,高加林离开巧珍,选择和追求他的黄亚萍在一起,第三次变化的时候,高加林也失去了黄亚萍,一无所有了。

如果要对书本当中的情况来进行一个总结的话,可以思考,是什么决定了高加林的情感生活呢?就是他的阶级(工作)。

相比之下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他还是败给了命运。高加林是一位优秀,有文采体育又好的六边形展示,但是在那个时代下面,他似乎没有选择。个人的机遇在时代面前,显得如风中残烛飘摇不定。

然后我们继续开展,把视角放到巧珍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身份的少女身上。

我不禁思考,巧珍为什么会如此疯狂和大胆的追求高加林,到底是高加林身上的什么东西,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高加林原来的身份是一名老师,他文质彬彬,有种读书人特有的文化气息,还保持干净卫生,和当时的农村人是两个世界的人。

巧珍,热爱知识,但是因为家庭和时代的原因没有收到教育,所以是文盲,但是她非常漂亮身材好,家庭也有经济基础,在农村人看来是大家闺秀,不愁嫁不出去。

巧珍缺少的,正是她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教育的经历。而这有恰好是,高加林这名乡村老师身上,相比于同村当中其他年轻人的特点。与其说巧珍喜欢高加林,不如说她在面对高加林的时候,不自觉感到的“稀缺心理”还有一部分自卑。

有人说,“ 爱上一个人,第一感觉是什么? 是自卑。”我想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让我想到了,我在小红书上面网上冲浪的时候,看到一个中科大硕士的男生相亲帖子的,下面有女生评论,就是更够嫁给这个学历的高质量男生,他的其他缺点都可以包容。我想,如果这个女生本身就是这个学历,应该是不会有这样的心理的。

因为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从底层心理崇尚“学霸”。

说远了,这本质上就是爱情的自卑,因为从高加林当上记者之后,要和巧珍分手,巧珍没有争取,默默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她自己也知道,她和加林哥已经有了一个鸿沟,她配不上了。

这是从巧珍的爱情“悲剧”上面,我看到的第二个值得品味的点。

03

认识自己,这是多难呀。

高加林怎么会知道,他破坏了黄亚萍和张克南,这两份家庭的政治联姻的后果呢?高加林所谓的走后门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或许,多少年之后,高加林抽着旱烟,躺在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的土地上面,望着天空中一望无际的星星,耳边是否会再次响起德顺老汉拉着他和巧珍去赚工分,口中那凄婉的歌谣: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
​哎呀带上了那个铃子哟,噢哇哇得的那个声……”​

时代不同,但是高加林却顺着德顺爷爷的脚印,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年轻人啊,老一辈的话不会错,自己走的路说什么都要含着泪把它走完。

高加林也许会为年轻时候的自己的无知和轻狂而后悔,可以确定的是,巧珍永远也无法再来到他身边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还想写一写,但是却不知道再说些什么了,也许未来某一天会灵感想到书中的片段,灵感乍现,那也是之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