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转折点,我们来试着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 已付费
原创 碧树西风 西风的罗盘
2025年07月11日 19:28 浙江
01
这些天发生了很多经济领域里的大事,要事,或者说,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比如去产能,比如,相传,房地产要有大动作了。
很多读者留言希望论述一期经济,但我今天不是很想单纯聊经济,我想试着讲一期非常深的话题。
我一直在想,假如80年代初期,有人把今天的很多关于市场经济,关于商品经济的底层逻辑教给你,或许,很多人的命运就随之改变了。
我今天想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尝试,我想做个穿越者实验,我想把十年后,二十年后你才会弄清楚的那点事儿,提前到今天。
数年后,我希望读者们回想今天咱们聊的这一期,会觉得,自己的命运,真的有被改变到。
那咱们开始吧,全文两万一千字,共三个话题,文中多处有链接,俗称画中画,文中文,阅读时留心莫错过。
本文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会看到。
以下进入正文:
第一个话题,时代到底哪儿变了?
很多人都在讲时代变了,你观察各种现象,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是外交上,还是经济,甚至是军事,你都能找到很多变化。
但这些都是表象,很少有人能够讲清楚,其底层逻辑。
我给你一堆的数据,你最后能得出 e=mc²,这个公式就叫底层逻辑。
站在80年代初期,如果有人能够讲出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那么他就直指底层逻辑。
今天你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么?一句直指你灵魂深处的话么?
没有吧?那么我来讲。
这句话很简单:
当整体生产力小于整体需求的时候,绝大部分财富由劳动创造;
而当整体生产力大于整体需求的时候,会过渡到需求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直到某一天,大部分财富,都由需求创造。
届时,重复性的劳动未必能够创造财富,也许只能创造库存。
这就是当今时代最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导致了你看到的所有现象,并对绝大多数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首先冲击的是观念。
我们所有人都脱胎于农业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农业社会持续了几千年,即便进入近代工业社会,生产力也是不足以满足需求的。
也就是说,漫长的农业时期与近代的工业时期中,劳动创造财富始终是一切认知的底层基石,没有人怀疑过这一点。
没有人类无差别的劳动,今天你能够看到的一切物质基础都不存在,而这一切,脱离了人类,都不会诞生。
起码在高度自动化流水线生产,AI机器人之前的时代,这就是全部的真相。
而在这漫长的数千年当中,人类整体的生产力,从来也没有能够满足过需求。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就是司马光骂王安石的逻辑。
司马光说天底下的财富是一定的,都是人们无差别的劳动,都是源自于男耕女织。
当生产力没有突破的时候,你王安石聚拢了更多的财富,那一定是与民争利了,一定是有人损失了。
你看这个逻辑多通顺,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早在北宋年间,我们的司马光就深刻的认识到了。
在这样一套底层逻辑的支撑下,生产就等于财富。
在古代,布帛就是财富,它和金银一样,因为耐存储而被当作货币。所以你从事纺织劳动,就是在生产财富。
古人不可能有说生产出来的布帛因为穿不了而变成无人要的库存,绝对不会。
任何时候你的生产力都满足不了需求,即便相对过剩也是暂时的,也是降价就可以出售掉的,今年暂时穿不光的衣服到不了明年一定有人需要穿。
这是条铁律,这条铁律贯穿了几千年,一直到工业社会后期依然如此,依然 只存在相对过剩,不存在绝对过剩 。
要知道我们一切的理论基础源自于此,包括衍生出来的价值观,也源自于此。
你从小学的财富的定义是什么?
是人类的劳动。
那你有没有想过,昔日总结这些理论的人,他们有生之年,看到的人类社会的形态是怎样的?
工业革命初期,英国五岁的小男孩就要冒着危险在轰鸣的织布机下面爬,要在昏暗的重污染的煤矿坑洞里运煤。
所以在当时那个年代,只有20%的财富是创造性的劳动生产的,而高达80%的财富都是这些重复性的劳动生产的。
由此才奠定了普鲁士教育的基础,因为社会广泛的需要大量的,拥有基础技能的,可以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力。
二战前,日本正是因为培养了大量的小学生,才使得他们一跃成为昔日东方唯一进入工业化的国家。
几十年后,我们大量的培养初中生,中专生,乃至千禧年后扩招,培养了大量的大学生,工程师,也吃到了同样的红利。
换言之,从工业革命早期一直到信息革命初期,全世界消费市场的整体需求是从吃不饱,到吃得饱,从穿不暖,到穿得暖。
没有人考虑需求问题,人们默认需求一定有。
直到什么时候?
直到当下。
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今天的局面和过去的几千年,完全不一样。
我们的太阳能光伏板,在英国很多地方都被拿来做篱笆墙了,为什么?
因为它居然比水泥预制板都便宜。
你能相信么?
这个产品本身凝聚的高科技属性用不上了,它被当作建筑材料了,就像那个段子,买了个冰箱不插电,当米缸,这种事在现实中居然真的发生了。
为什么?
因为太多了,因为供应真的超出了需求。
事实上,我们生产的时候已经是悠着点了。真要是铆足了劲,所有行业的产能都打开,全球其他国家的人,一律可以躺平了。
说穿了,当下的这颗星球,根本不缺产能,不缺一般性的重复劳动,这东西一点儿都不缺。
之所以还有地方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比如非洲有人买不起自行车,印度有人吃不饱,根本不是产能的问题,而是他们没钱买。
换言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早就超过了古人的想象,人类第一次进入物质产能实际上超出需求的阶段。
之所以还有很多人的需求没有被满足,那已经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了,而非生产力不够。
俗称有人有需求,可是他没钱,或者像美国这种,他也有需求也有钱,但他要换供应商,他的部分产品短缺源自他就是不肯买你的。
这才是当下的现状。
人类社会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下一个时期,但实际上,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人们还保留上一个时期的财富分配模式。
上一个时期的财富分配是按什么?是按照劳动。
你这个人得能够生产,你才有可能分到财富。非洲一堆小国有没有需求?有需求,但是对不起,你没有生产能力,于是,你分不到钱。
有需求也白搭。
这套模式在生产力超过需求的阶段实际上已经不适用了,你继续按照生产能力来分配财富只能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扩张。
你想想看是不是这回事儿。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是个人,你一生下来,管你有没有劳动能力,都应该领取一份工资,好比每个月多少多少钱。
这个就叫人份,按人有份。
这部分基础的人份拿了之后去购买什么呢?比如购买过剩的生产力,类似于全民所拥有的AI,机器人所生产出来的那部分商品。
人类社会你想要不影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能做的,就是这个。
但这件事情,在当前的经济体系下,是玩不转的。因为债务归谁,是个问题。
当前的经济体系,是人类在数千年的生产力不足以满足需求的长期状态下演化出来的。
不是说改,就能够改的,那么就会出现当下的矛盾。
相当于人类的脚以前是38,39码,鞋子是42码,从来都只有脚小鞋子大。
现在脚第一次超过了43码,可是鞋子呢,还是42码,于是只能穿着夹脚的鞋子一瘸一拐的前行。
在这个跛足前行的阶段,你就会看到这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价值,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搁在过去不用思考,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凝聚价值,只要有劳动,他一定有价值,一定创造财富。
而现在,真不一定。
按理说,应该进化到需求才是价值,但还没进化到。
俗称人类应该从生产是价值,劳动是价值进化到需求是价值,可是没进化到,这个中途的状态,这个半拉子工程是什么?
是很多劳动,很多生产变成了库存,是这么一个尴尬的状态。
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衣服。
你说你是一个勤劳肯干的人,你会织布,你会做衣服,搁在古代,你每天都在创造财富。
因为你生产出来的布帛,它本身就等于财富,它就是货币。布帛一度和铜钱,白银一样,这种耐存储的商品,它就是货币。
可是搁在今天,你说你能生产衣服,可是你生产的衣服的款式没有人喜欢,那它实际上就没有价值。
它不仅不是财富,它甚至是负债。
你要存储它,要防虫蛀,你得租仓库,得各种保存条件,每天都要为它花钱,可是它却无法变成价值。
它没有办法变成价值的原因是没有需求。衣服本身有需求,可是你生产的这部分增量的衣服,不被需求。
明白这意思么?
有人买的衣服,它上面凝聚的劳动才是价值,没人买的衣服,它上面凝聚的劳动没有价值,那只是库存。
好比每年我们只需要30亿件衣服,而企业已经生产了100亿件,本来就有70亿件是卖不掉的。
而你生产的,是100亿件开外的,是压根儿就没人要的,是绝对过剩的,是你降价到零,别人都不愿意出快递费的只能烂在地里的西瓜。
那你说,它能是财富么?
你很想把它卖掉,于是你找到了董宇辉, 董宇辉穿上了你的衣服,于是他的粉丝也就买走了你这件衣服。
可是我们想想看,价值是你这个生产者创造的么?
对不起,你创造的只有库存。价值是 董宇辉这个网红创造的。
因为他的粉丝要买的并不是你这件衣服,而是买听董宇辉讲衣服的故事的这个营销的过程。
能理解么?
就像人家花钱买票看电影去了,看完电影,送一件电影同IP的衣服作为赠品,你生产的那个,其实是赠品。
所以你找 董宇辉替你卖,99%的利润,也就归了他,因为本来就是他创造的价值。
他在创造价值,你只是在创造库存。
你不要小看这一点,这一点差别极大地冲击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导致很多人开始迷茫自己这么多年读书有啥用。
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源自于农业时期,工业时期,源自于生产力不足的年代。
你想一想,古人的价值观是什么?
你让司马光来回答这个问题,他的价值观是什么?
古人的价值观里面,生产布帛的,那是像金银一样,直接创造了货币,创造了财富,而网红,不就是个浪费粮食的戏子么?
这个观点没毛病,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在生产出来的东西一定被需求的前提下,的确如此。
可是当生产力过剩了之后,就不是这样,你创造的布帛,远远超出人类需求,它难道要卖给猴子么?
它没地儿卖,它不就是库存么?
你把我打的这个衣服的比方推而广之,在任何重复性劳动的领域里,都是如此。
每年毕业一千多万的大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这是个社会现象么?这不是,这其实就是库存。
衣服有库存,人力也有库存。
这些库存的大学生,如果穿越到旧社会,那就是妥妥的布帛,那就是货币,那就是财富,那就是硬通货。
他们马上可以派上用场,马上。
可是搁在今天,有太多的其他选项,比如AI,比如机器人,比如自动化流水线,等等等等。
一件衣服想要卖出去,需要很多特殊条件,比如你很新颖,或者,你是 董宇辉穿过的同款。
那今天一个大学生要把自己推销出去,是一样的呀,你要么告诉老板,我不是重复性劳动的提供者,我是创造性劳动的提供者,别人做不了的,我能做。
要么,公司里有人内推你嘛。
衣服和人,难道不是一回事么?
所以去产能,是一句话么?不,它是一个信号。
它告诉你,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劳动还能够创造财富,可是它增加了一个前提约束条件,那就是你的劳动,被需求。
被需要。
如果不被需要,对不起,你的劳动是库存。
教育也是一样的,你让司马光去看待学习如何劳动,这是好事儿呀。
如果劳动一定创造财富,那么学习劳动就会增加创造财富的效率,好事儿呀,肯定赢呀。
搁在今天一定赢么?
对不起,还真不一定,它产生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
被需要。
你生产出来的商品,真不一定被需要,不被需要它就不是财富,它是库存。
而如果你骨子里没有这个意识,那么对不起,连你这个人,都成了库存。
所以去产能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摊牌了,明着告诉你,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变成财富,也许是库存哦。
劳动既然可以是库存,劳动的人也可以是库存。
所以重点是什么?
是如何把自己的劳动,给卖掉, 而不要一天到晚的瞎忙活,最后都变成了库存。
反内卷讲的从来都不是让你怎么换个姿势去生产不被需要的商品。
而是告诉你,不要所有人都去从事重复性的一般劳动了,不要一股脑的去提供无差别的商品了,这么做,你们的劳动,最后都会变成库存。
你品,你仔细品。
大家听完第一个话题是不是感到很崩溃?觉得我这个脑洞开得有点大?
对不起,我没有开脑洞,我讲的就是人类社会最根本变局的底层逻辑。
我现在就像一个穿越者,回到80年代给只听过计划经济的一群人,正在讲商品经济。
你觉得有点晕很正常,不破不立,晕着晕着,你就习惯了。
第二个话题,时代到底哪儿没变?
我知道大家今天急着听去产能的分析,不着急,我们后面会聊。
但不是在第二个话题里。
我第一个话题既然告诉你们这个时代到底哪儿变了,我第二个话题就要告诉你们,这个时代到底哪儿没变。
哪儿没变?人没变。
你一定要抓住这一点,人类所有的真相都在历史中,为什么?
因为一代一代的玩家始终是人呀,又不是三体。
抓得住这一点,你在人类社会当中就屹立不倒,抓不住这一点,有你苦吃。
你纵观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混得好的几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混的不好的,各有各的不幸。
有人可能会讲,混得好的,是因为精明,混不好的,是因为老实。
是这样么?
不,你搞混了两个概念,精明和套路,从来都是两码事。
在上一期职场的七个步骤里面,有个读者留言问我,为什么士兵突击里的成才那么精明,却屡屡碰壁?
我正好借他这个问题,来让你们弄明白,精明是精明,套路是套路。精明和套路,从来都是两码事,就像聪明和学习成绩好,从来都是两码事。
聪明的人,他不一定成绩好的,因为聪明并不能构成成绩好的全部条件。
我高中时有个同学,家里是近郊的农民,他后来是物理全国竞赛一等奖,保送的。
他就跟我讲,这个游戏不公平。
尽管大家在同一所高中读书,有些人,是拥有非常庞大的校外辅导资源的,教授,特教,榜眼,冠军,各种人在教这孩子学习方法,教你读心术,读出出题组老师的用意,去反过来破解对方的套路。
还有些人,根本都不用这样,他们有一千种办法,具体我就不说了,那是90年代,比今天乱多了。
更有些人,人家甚至可以不走这条路,人家高中阶段也许就直接面向全球了。
我们那一届各类人都有,严格来讲有三类学生。
个人聪明到极致;家里资源到极致;以及也不够聪明,资源也没到极致,但两者兼备,加成之后综合实力强大。
所以我们90年代,还在读高中时就看得很清楚,聪明只是成绩好的有利因素,它不是全部。
聪明人成绩上不去的,多得是。
今天可能比较罕见,因为辅导行业形成了,在我们那个年代,很多时候,连学习方法,套路,都是小范围内流行的。
这就是我说的,你都不知道那个门朝哪儿开,你的聪明用不上劲儿。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书翻来覆去的读,也没人给你点破,而人家,也许出题组老师都是家里的座上宾。
所以聪明和成绩好,不完全划等号。
那么同样,你怎么会认为精明就等于套路呢?
精明的人他不一定掌握套路的,笨人他不一定不懂套路。
我小时候住那个院里的很多小孩别说精明谈不上,我甚至都怀疑他们缺心眼。
很正常,从小被保护的太好了,他不用争不用抢,什么都送到嘴边,他实难学会精明。
人嘛,吃饱了,就是那个懒洋洋缺心眼的样子。
问题是,这些孩子,大部分后来都混挺好。
为什么?
因为他们日后工作,生活的那个环境下的套路,早就被父辈们摸透了,俗称 家学渊源,隐学深厚。
这里面的套路,这里面的弯弯绕,早就教的再熟悉不过,你这个人,可以没脑子,但是那个套路,已经被你学得条件反射了,就像一套拳,翻来覆去那么打,就是能胜出,个人资质低,也能胜出。
这就叫套路的作用。
所以聪明不等于成绩好,精明不等于套路深。
只能说,聪明有利于你学习,精明有利于你掌握套路。
问题是,如果就是不给你学习方法呢?如果就是不告诉你那个套路呢?
对不起,你且碰壁去,你慢慢撞南墙,看看这辈子有多少时间够你摸索。
《士兵突击》里的那个成才,恰好是这样一个案例。
成才的生长环 境不是大城市周边近郊的农村,他是一个山区农村长大的。
在那个村里,与其说他爹是村长,不如说他爹就是个土司。
大城市近郊农村的村长,就跟城中村的村长一样,一天到晚要跟各色人等打交道,无论是上级,还是商人,还是外来者。
环境迫使他必须学会套路。
而那个山区的村长,他只需要跟村民打交道,上级一年都不来一次,路说不定都没修通呢,哪儿来的外人。
这种闭塞的环境下,成才他爹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就跟土司没区别。
于是他教育出来的那个儿子成才,在当地那个村里显得很精明,好像从小就是个孩子王,可是真的进入到更大的环境,他的那些个精明,在别人看来,跟耍猴一样可笑。
用白铁军的话说:成才怀里揣着三盒烟, 10块钱的塔山是给连长排长的,5块钱的红河是给班长班副的,这一两块钱的春城啊,是给咱战友的。
我们来想想看,你递烟这个行为图什么?
肯定是为了巴结别人,总不可能是为了得罪别人。
想得罪人,直接开骂就行了,何必花钱买烟送礼呢?
但结果是什么?是送了烟,还把大家都得罪了。
为什么?因为你试图给别人划分三六九,划分等级。
成才小时候,他生活的那个环境是封闭的,在那个大家都见不到外人的局部世界里,你可以认为,他就是太子。
作为太子,他习惯了给别人划分三六九,别人也习惯了被他划分。
但问题是,现在是个什么环境?
是个大环境。
在这个全新的大环境里面,成才是什么位置呢?他是最低位。那你凭啥给人家划三六九?
你给战友递春城,却给班长递红河,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在不断的提醒战友,你们是最低位哦。
那你是巴结人呢?还是羞辱人呢?
班长班副也不会开心的,因为你给连长递的是塔山。
咱们想想看,在单位里,遇到局长你叫局长,遇到副局长,你难道会叫副局长么?你会强调那个副字么?
把这个道理挪到成才身上,他干的不就这事儿?他给班长递红河,就是时刻在叫副局长,还大声强调副字。
呵呵。
如果把战友,班长都得罪了,那么请问,这些人在连长面前,会说他的好么?
在整部剧中,他干的荒唐事不是一两遭,是回回。
成才很上进的,他是怎么上进的呢?
他觉得钢七连好兵太多,竞争太激烈,就想着跳槽去红三连,这样可以尽早升士官…….
见过二 的,没 见过这么二的。
七连的连长是谁?是全剧当中成才唯一够得上的贵人,是他们军的一把手的亲儿子。
别人想跟着七连长混,还得求个缘法呢,你倒好,跳他的槽?
这不是当众打七连长的脸么?这不是当众质疑他的带兵魅力么?
七连长高城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拼?为什么事事争第一?
因为他身上具备了确定性,听得懂么?
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从来不是争第一,而是你当了第一,就一定会有第一的回报,这个确定性,是天底下最难得的。
祁同伟身中三枪,他难道不是第一么?有什么用呢?
鹿鼎记里面,那么多有才能的人为啥愿意跟着韦小宝?
因为你跟着韦小宝打了胜仗一定会升迁,你跟着别的上司,打了胜仗,说不定没升迁反而背锅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难得到的,从来不是第一,而是确定性。是你考了第一,就真能有第一的奖励。
但是高城,他拥有确定性哦。
这就是为啥全剧当中所有的连长,甚至包括团长,都在卖高城人情。无论是班长史今,班副伍六一,还是许三多,都试图围绕高城这个生态位博前途。
他们看的很明白,高城是个难得的拥有确定性的,可以成长为主生态位的潜力股。
所以尽管他的周围竞争很激烈,这些人也想要留下来围绕他这个生态位争一个从属的位置,而非去什么三连。
唯独成才,居然为了早点升士官,跳七连长的槽,当众打他脸……
那你去了三连,三连长会给你好果子吃么?他有病啊,为了你,去得罪七连长?
所以成才去了三连,只能坐冷板凳。
挨打了,成才醒悟了,可是他怎么做呢?他不去跟七连长道歉,而是去考老A。
你考上了有什么用?
老A的队长难道会为了你得罪七连长,何况此时已经是副营长的高城?
成才考上之后,还是被老A的队长袁朗开除了,开除的那一刻他还是不理解,他还在那里争辩。
说什么我在老A训练营全科第一,你凭什么开我?说明他根本没有反思, 他到这会儿了,讲的还是台面上的东西。
他的脑子里还是那套春城,红河,塔山式的369,像不像小镇做题家?
像极了。
650是塔山,550是红河,450是春城……
所以我说,你只看得到明面上的东西。于是你认为考第一就是拱白菜的全部条件。
然后呢?拱到白菜了么?
你为什么不愿意站在能够决定你到底拱不拱得到白菜的老A队长袁朗的角度想一想,他凭什么录你?
优秀的手下多了去,非你成才不可么?第二不能用么?非得用你这个第一?
为了你我就非得得罪注定冉冉升起的新星高城?何况你这人最喜欢出卖战友,和你共事,我能对你放心么?
考试第几,那是台面上的要求,录不录你,作为录取官,我难道没有台面下的私人要求?
总不能让我为了你得罪人不方便我今后的工作展开吧?总不能让我录了你,但是此后的工作中,我自己觉得不痛快吧?
所以你看到了?成才空有精明,但很遗憾,他对套路一无所知。
剧中成才最后怎么复读一年,重考老A成功的?
很简单,因为在草原上,他跟高城道歉了,他被原谅了, 是高城亲自推荐他重考的老A。
这等于高城当众讲,这个人我原谅了,以后大家不要因为我再欺负他了,他可以被重新启用了,所以他二刷老A,才可能被袁朗录用。
你还好吗?
这里面满满的都是细节,连许三多这种三呆子都知道高城的爹是他们军的一把手,成才还这么干,你跟我说他精明?
呵呵。
他那个村长爹,一天到晚教给他的所谓精明,不正是很多后来碰壁碰得头破血流的小镇做题家们,打小被灌输的那些么?
成才的村长爹是怎么讲的?
因为他优秀,所以他当村长,那他儿子成才也优秀,去城里是不是就该当拱白菜呢?
我问你,拱到了么?为什么没有拱到白菜,反而拱了一堵南墙呢?
很简单,因为你根本就没有研究过这个千古不变的人性游戏。
你以为游戏只有台面上的部分,于是你就喜欢追求那些台面上的东西 ,比如是不是能早一年升士官,比如你又考了第几。
但实际上,谁告诉你说,游戏只有台面上的部分?
台面上的部分你已经做到第一了,老A综合成绩你第一,so tama what?
袁朗录你了么?
我讲的这一切,很多看过这部热剧的读者,第一次听到会很吃惊。
你会觉得我借此举例子的分析,和你昔日看剧时的感受,大相径庭。
想没想过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编剧的用意。
编剧不想撒谎,但与此同时,他也背负着教化人心的任务。
那怎么办呢?只能像司马迁一样,春秋笔法。
所谓真实的原因,他一笔带过,而把那个冠冕堂皇的假理由,给你浓墨重彩,无限放大。
于是就可以达到一个效果,你以为的,都是人家让你以为的。
那你说人家编剧撒谎了么?没有呀, 人家只是把真实的信息,一笔带过,并没有对你隐瞒呀,是你自己没留心嘛。
这就叫原本懂的人,他还是懂,原本不懂的人,他还是不懂,除非有人给你点破。
或者怎么样?或者你聪明到令人发指,精明到令人发指。
聪明到令人发指,没人给你点破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你也可能靠天才考上顶流院校。
精明到令人发指,没人给你点破桌子底下的潜规则,你也可能靠自己在有生之年的那点时间里领悟。
问题是这样的人,占比有没有十万分之一?
那剩下的够聪明够精明,但不够十万分之一程度的该怎么办?
对不起,这就是你要支付的代价,代际之间要支付的代价,谁教你爹没教你隐学呢?
这就是为啥我说成才,他压根儿就没懂,从头到尾就没懂。
你是挺聪明的,但很可惜,你身边没人教你这些千古不变的套路,于是你空有一身的聪明,一身的精明。
结果奋斗了十八年,还不如那些老实巴交和你一起喝咖啡的人得到的多。
你说的没错,就是因为人家有个好爹,尽管人家样样不如你,可是胜在有个好爹,从小就被教会了套路。
笨人学了套路做事也一帆风顺的,精明人不会套路,那也照样贻笑大方。
你仔细想想看,成才他像不像经典的小镇做题家?
都已经不是像,而是压根儿就是。
之所以电视剧故意给他编排个村长儿子的身份,就是想要让观众把他误解成二代。
问题是,他算哪门子二代?
他这个山区的村子里的村长的儿子,其思维方式和大部分小镇做题家是一模一样的。
迷信什么?迷信台面上的规则。
真实的世界里,明规则和潜规则,是并立的,是同时存在,一起运行的,缺了谁它都不转。
你迷信明规则,跟你迷信潜规则一样,一条腿是走不了路的。
一个人真的是差到离谱,像 司马衷那样何不食肉糜,潜规则也对你无效。
同样,一个人只要没有优秀到十万里挑一,你还真绕不开潜规则。
而成才,恰恰就是这种经典的夹心层案例。
他很优秀,千里挑一,但对不起,没有优秀到令人发指,而他又太过迷信明规则。
成才这个人迷信明规则迷信到什么地步呢?绝不仅仅体现在他认为他不用跟高城道歉,可以凭自己的本事考去老A。
更体现在他的思维底色。
他的思维底色是什么?是考试思维,是竞争思维,是以邻为壑的对手思维。
去了老A之后,成才明明各方面成绩第一,袁朗就是不录用他。
袁朗会不会当众说实话,说自己是不愿意录用一个得罪过高城的兵,会不会这么说?
不会。
上位者惯会撒谎,惯会借你的案例对其余下属进行预期管理。
他不仅不会告诉成才他自己的小九九,他还会趁机打掉成才做人的根基,摧毁他的信心。
袁朗怎么讲的?
袁朗说,曾记否?你在七连的时候,见识过我的射击水平,你知道我行的。
可是等你到了老A,你的室友,一个伞兵和我较劲,和我打赌,你却不阻拦他,可见你人品卑劣。
你不就为了淘汰他么?你不就是想要少一个竞争对手么?
看到了?居然连这种事,都可以拿来作为淘汰成才的理由。
那一瞬间,我相信成才精神恍惚了,他也会反省,我是不是真的不配?我是不是真的人品卑劣?
我是不是那个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那个想要拱了城里白菜的土猪?
电视剧有编剧的上帝之手,可以让成才在草原五班反省,想通了跟高城道歉,再被高城原谅并重新推荐去老A。
请问,现实中有多少小镇做题家,在遭遇这种打击后,从此一蹶不振?
其实我告诉你,成才并不卑劣的,或者说,辱骂他的上位者袁朗,人品也未见得超过成才。
淘汰制本来就是老A的队长袁朗自己定下的规矩。
你让大家竞争,回头你又以竞争为理由淘汰你不要的兵,你觉得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所以我说,成才太小镇做题家了,他太相信那些个明面上的规则了。
他为啥不帮伞兵?
因为对方是尉官,他只是士官,军官和士兵,天渊之别。
而这个 尉官伞兵,从头到尾看不起成才,成才只是发自内心的厌恶。
成才觉得你也不过是因为你爹比我爹强,又不见得是你比我强。如果爹不拖后腿,成才觉得自己不输给任何人,包括高城。
这就是经典的小镇做题家思维,因为我足够优秀,因为我符合了台面上的所有规矩,所以,我应该得到对应的奖励。
但真相是什么?
是多个渠道同时存在。
你可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笔试成绩第一,面试成绩第一,考上了,然后公示,然后被录取。
但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唯一的途径。
人家可以学历高,直接走人才引进通道,免试。
学历不高怎么办?可以让他高嘛,国外各种名校有得是办法让你高。
或者,这人先去甲方集团,把他升到管理层,然后怎么办?
然后走转任程序,不还是进来了?
再或者,这个人可以先去事业单位,升到一定级别管理人员,然后走调任程序。
不还是进来了?
……..
02
我不是说你能走这些路,这些不是给你安排的,但是你要知道它存在,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千军万马一条路。
当你明白了这一点,你的那个小镇做题家的思维方式,才能被破掉。
破掉之后,你才会第一次面对真实的世界。
当你面对了真实的世界之后,你就不会像成才那样幼稚到以为自己符合明面上的所有条件,就一定会得到对应的奖励。
祁同伟身中三枪才恍然大悟的那点事儿,你上来就提前明白了。
省三枪,不香么?
当你明白了这点事儿,你就不会隐瞒信息,刻意通过明规则淘汰掉伞兵。
你怎么知道这个伞兵,是不是队长袁朗想要录用的人?还是谁安排的必须录用的人?
你淘汰掉他有意义么?有么?没有的。
你这么做,只会得罪队长袁朗,让他日后给你穿小鞋。
袁朗哪有什么规则?游戏规则不都他定的?
你想要加入老A,还给老A的队长找不痛快,当着他的面,用他定的明规则去淘汰掉一个他想要留下的人。
那他岂会不记恨你?他日后又岂会留你?
你全科成绩第一有啥用啊?他不喜欢你,他讨厌你了,明白不?
销售队伍有句玩笑话,最傻的销售是什么?就是拼命证明自己优秀,结果被客户讨厌的那种人。
他喜欢你,你比别人差,他都会给你找补,他厌恶你,你越优秀,他越是不买你的产品。
脑子转过弯来了么?
这都转不过来就没救了,好去医院看看是不是脑梗了。
你看《士兵突击》里面的吴哲,那个光电硕士,那个少校,就比成才拎得清得多。
他才加入老A几天,就悟到了,这里哪儿有规则?规则能大过袁朗的嘴么?A大队的规则就是袁朗说什么,什么就是规则。
袁朗有他自己的需求的,比如他想攒一个团队,这个团队里面要有信息化的高手,内定的也许就是吴哲,要有跳伞高手,内定的也许就是那个伞兵,一个狙击高手,一个格斗高手,等着成才和许三多去争取,去对号入座。
袁朗肯定是有组团队需求的,你们这几十个A大队的人也许认为彼此是竞争关系,实际上呢?
在袁朗心里,你们是分类竞争的。
你成才如果对自己的定位是狙击高手,你和伞兵之间有竞争关系么?有么?
你但凡动动脑子就该明白,袁朗根本不需要按照考试成绩搭班子。
他录取前四名,如果都是同一个类型的,四个徒手格斗高手怎么构成突击小队?
你用我们上一期聊的职场的七个步骤,成才什么水平?他连换位思考都不曾具备,他连面试官到底要啥样人,都没思考过。
你跟我说这叫精明?这简直太学生气了。
你会递烟这叫什么精明?递烟都能把人递得罪了,这叫什么精明?
所以我说,很多孩子,打根起就出问题了。
成才他爹就已经出问题了,你们家祖祖辈辈都拎不清,从来都没有摸清过这个游戏的套路。
你找个摸清套路的人,他根本就不会干这些傻事。
高城是全剧最有前途的青年才俊,谁都不会得罪他的。
你再优秀,袁朗也不会为了录取你这个下属,而开罪高城,除非你能征求高城的原谅。
除了不给自己惹麻烦,袁朗要什么?要你具备某一项专业技术,而且还能够和其他人打配合。
俗称袁朗想要凑一套鼠标键盘套装,你对自己的定位是鼠标呢?还是键盘?
这个游戏就这么简单。
你成才真要是拎得清需求,你就该知道高城是你无法得罪的,得罪了就要去道歉,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你成才真要是拎得清,你就该知道伞兵和你没有竞争关系,善于信息化的吴哲,善于格斗的许三多和你这个自我定位为狙击手的,同样没有竞争关系。
你们是潜在的合作者,所以你们四个才会被安排在一个寝室!
悟到了么?
这点都看不懂么?进寝室的第一天,你都没看懂么?
那你的精明都用在啥上了?用在递烟上了啊?
……..
太遗憾了,所以我说,成才就是个小镇做题家,他犯的错,是千千万万个同样的小镇做题家,犯过的,正在犯的,以及未来还会犯,甚至世世代代犯了又犯的。
重点来了,所以要怎样?
不要急着去竞争,务必先弄清楚人家要什么。
就像第一个话题,不要急着去生产,先弄清楚人家要什么。
否则你不是在追求机会,你是在得罪人,否则你不是在创造财富,你是在创造库存。
你还好吗?
能卖掉的劳动才叫劳动,卖不掉的叫库存。
能对你产生利益的精明才叫精明,否则叫耍宝,你是猴子派来搞笑的。
有哪个小镇做题家不精明?
一个赛一个精明,然后呢?
精明来精明去,死活弄不明白为啥自己努力了十八年,还比不过那些个不如你精明的人。
有啥不明白的?
他用下围棋的套路在下围棋,你用下象棋的套路在下围棋,你就算比他精明一百倍,有啥用啊?
下等社会人踩人,中等社会人比人,上等社会人捧人。
为什么?因为资源不同。
你学了一堆资源短缺环境下的所谓精明,搁在不差资源的环境里,有用么?
没有的。
因为人家玩的是个花花轿子众人抬的游戏,不是一个谁比谁优秀的游戏。
规则,是用来挑选下面的人用的,而且也只是理由之一,它不是用来限制自己的。
理解这个世界始终是围绕人在进行的,就是这个世界千古不变的东西。
弄清楚需求,弄清楚需求,弄清楚需求。
它不仅仅适用于生产,更适用于你在人类社会当中的一切行为!
第三个话题,两个案例。
我讲了一个改变,一个不变,我在试图揭示什么?
揭示当下这一切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使用的。
就像西游记上来就告诉你西游宇宙的设定是什么,这个服务器隔多久重启一次,每一次重启后有哪些阶段,每个阶段下诞生的生物,它们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实际上呢?
只是在重复。
所以后面八十一难就是重复给你看,不断的启发你,看你这只猴,这个心猿,什么时候能够自悟。
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前两个话题我已经把最基本的东西告诉你了。
该讲的,振聋发聩的,已经讲完了。
接下来,咱们开始重复,用去产能和房地产的案例去重复。
03
第一个案例,去产能。
我为什么要在聊去产能之前,要在第二个话题聊清楚千古不变的东西就是人性?
因为要用到。
今天整个内容,所有话题,以及后续用作示范的案例共同埋伏的暗线是什么?
就是需求,就是人的想法。
我们要聊去产能这件事,一定离不开人的想法。
既然分析去产能,你们有没有想过,产能打哪儿来的?
为什么各地哪怕不挣钱,哪怕搞补贴,赔钱卖,也非要你有的产业,我也要有?
你造车,我造车,大家都造车,大家都不挣钱,图什么?
很简单,图收入。
我们各个地方的收入,到底是来源于生产,还是来源于消费?这是整件事的根子。
各个地方要运营城市,就得有钱,钱,从何来?
钱,如果是打生产来,那就没有人关心生产出来的东西,究竟卖不卖的掉。
明白这意思么?
盖了厂,开了公司,生产出来的到底是财富还是库存,那是你商家的事儿。
作为地方,只要你来我这里投产,我的就业就已经解决了,而且我用来运营的钱,就已经收上来了。
那你说,我的目光是盯着生产,还是消费?
当然是前者嘛。
明白么?后者跟我没关系的,跟我的考核,跟我的切身利益,没关系的。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为什么我第二个话题跟你谈人性,我跟这儿等着你呢。
袁朗他真的在乎你在老A的训练成绩排第几么?真的在乎么?
不,他在乎的是你能不能作为一个组件,对他要构建的小分队产生作用,而且,用你,会不会得罪人,会不会给自己日后展开行动,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别回头用了你,隔壁单位都跟我找别扭,我搞个演习都会引起一堆的掣肘,不值当。
他真正在乎的是这个。
除非你从根子上改变了袁朗自身利益所依附的那些决策要素,否则,你改变不了袁朗的决策逻辑的。
那么地方也是一样的。
所以你想要理解去产能这件事,你只要理解两个点就足够了。
站在宏观的视角,站在长期的角度,这是必然要经历的。
我们第一个话题已经给你分析了,人类的进程,走到了这一步。
被需求的劳动才是财富,不被需求的,是库存。
而站在微观的角度,站在这个月的角度,这个季度的角度,落地所需要的那些配套的因素,有没有具备?
地方当下到底是通过生产能够收上来钱,还是通过消费?
如果这一点改变了,那马上就可以推动,如果还没有,那就得等,下个月,下下个月,一直到这些关键要素挨个被打通。
你看,前两个话题清楚了,会运用了,你看什么都很清晰,一目了然。
任何时候,你只有看得一清二楚,你才有可能改变自身的命运,你注意,仅仅是有可能。
一个人在80年代早期,就提前理解了商品经济的到来,但很遗憾,他车祸瘫痪了,他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么?
一个人在90年代末期,就提前知道了房地产市场的启动,但很遗憾,亲人重病,他所有的钱都要交给医院,他有可能参与市场么?
你看到了? 知道不等于能做到 。
你把李刚的儿子找来,你把那个歌唱家的儿子找来,即便他们知道第二个话题,让他们坐在成才的位置上,只怕表现比成才还糟糕一百倍。
因为他连新兵营的训练都熬不下去,遑论后面。
我不去讨论这些是因为没意义,如果是因为烂泥扶不上墙而无法改变自身命运,那本就不是我能为你做什么的。
我一定是假设你自身没毛病的,你像成才一样努力,像成才一样上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必要讨论。
我们讨论什么?在去产能这个话题上我们在讨论什么?
很简单,当你自身的上进没问题时,请你不要上进错地方。
地方当下有没有动力立刻,马上,迅速去产能,这是一个人性话题。
可是一旦去产能这个大方向是确定的,所有的资本都会明白一件事,什么事?
要去产能的这些行业,这些地方是什么?
是盐碱地。
资源一定会往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聚集,如果我不能投资头部企业,那我作为资本,还要不要投资那些腰部企业,尾部企业?
不要。
因为我知道他们没有未来了。
好,那么作为从业者,如果你跑去这些去产能的行业,地域的非头部企业,你等于在干嘛?
在努力地耕一块盐碱地。
我还是那句话,我不否认英雄造时势,我不否认总有人十万里挑一的优秀,我不否认奥特曼来了,他绝对可以不跟高城道歉,也能被老A录取。
问题是,你是奥特曼吗?
这就是底层逻辑对我们决策依据带来的价值。
我们首先自己要上进,否则别说你爹是李刚,你相父是诸葛亮都没用。
但上进了之后,你对底层逻辑的掌握,决定了你的效率,甚至决定了你的结局。
有多少小镇做题家能够像成才那样被打击的遍体鳞伤,还能一而再,再而三的爬起来?
没几个。
大多数人经不起那么多自找的打击,你耕不起盐碱地。
三年不打粮食,五年不打粮食,你崩了,心态崩了。
我们很多孩子,你学个专业,你这个专业对口的企业,是不是去产能的行业,一目了然。
而你的院校档次,到底能不能去该行业的头部企业,找师兄们问一句就知道了。
一目了然你还要去耕那块盐碱地,结局是什么?结局是你自找的嘛。
你注意,没人知道怎么才能赢,就像我前面告诉你,赢需要太多条件,可是大部分的失败,都是有迹可循的。
巴菲特永不亏损的那个原则说穿了很简单,每一个职业赌徒都知道。
只要你在赌场上玩得久,你反复下注,你又可以让自己几乎不输,那你迟早赢嘛,不就这点事儿?
注意,巴菲特漏掉了一个原则,我今天给你补上了。
巴菲特默认你是玩家,很多人对永不亏损的理解是我不玩就不会输。
对,你不玩就不会输,但也不会赢。
你玩得多,还能不输,那你早晚都会赢,这个不输,才是一切职业选手反复研究的。
我怎么才能玩得多,还不输呢?
很简单,规避那些明摆着的坑,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我第二个话题用来打比方的成才,哪个坑不是明摆着的?明摆着他还要踩,那活该他走弯路。
我们不知道哪块是良田,但盐碱地我从来都不耕。
我不知道该如何巴结讨好别人,但我从来也不随随便便就出口伤人。
你仔细观察,全天下所有领域里的高手,都是相通的。
那些高考当中考上顶流院校的学霸,他们有什么特质?同一个特质。
就是会做的,他不出错。
80%的分数都是送分题,都是基础题,他会做的从来都不出错,基础分永远大满贯。
在此基础上,万一拿下几道难题,他不考高分谁考?
问题在于,多数人,都不肯这样,他们非要跟生活对着干,非要拧巴。
这样的人我见太多了。
一个行业去产能,他的水平又够不上能够幸存的头部企业,他非要去。
他的理由就是人定胜天。
你以为这种事儿只有今天才发生?NO,一代一代的人,往里面填坑,哪个年代都有这号的,还很普遍。
你跟他讲没人要的劳动就是库存,他能听进去么?听不进去的。
2006年的时候,我作为实习生,和同事聊房地产。
我们对房产的理解是一致的,没有分歧的,他也认为城市化进程远没到结束,他也知道居民部门的杠杆比例相对于国际水平在低位。
但他有一件事很有意思,他父母明明有多余的钱存在银行吃利息,他也不愿意问父母借钱做首付,他觉得那样是啃老,他非要自己攒首付。
这人争不争气?很争气。
于是他买在高位…….
成才很争气的,在他眼里,哪怕高城也未必强过他,无非你爹比我爹强,不见得你比我强,我就是想要用台面上的方式,赢你。
这孩子争不争气?
太争气了。
那你去草原五班反省吧,大好的年华,对着风沙…….
同一个人,还是当年那个同事,他在20年,21年加杠杆,买入更多套。
难道他不知道居民部门的杠杆已经距离06年的时候翻了快四倍跃居全球高位么?
他知道,他看见了,正如06年他就看见了居民部门的杠杆处于非常低位……..
为啥看见数据到高位了还那么做?
很简单,觉得自己例外喽,正如当年的他。
……..
很有意思的,我见过太多人,明明已经懂了,照样踩坑,为啥?
觉得自己例外。
我们务必要弄清楚,我们只是一种生物,众多生物当中的一种。
这颗星球何曾因为恐龙自尊心强,就让它存活过?
在宇宙面前,我们都是虫子,没有例外。
第二个案例,房地产。
我们在开篇第一个话题里面就讲清楚了何为财富,何为库存。
当生产力超过基础需求之后,有人要的才叫财富,没人要的一律是库存。
这里面有一个产品非常非常有代表性,它就是房子。
我知道市场上有传闻,但怎么说呢,我们自己的楼市没有走完一个完整的周期,所以没有办法去聊。
不过,走过完整周期的国家有很多,比如隔壁的邻居日本,我们可以聊这个。
日本的楼市走过完整周期的,就是上涨,下跌,回升,我指的是大周期,不是中间的小波段。
日本的房子,涨到最高峰的时候,居民部门的杠杆高到什么程度呢?
三十几年的收入,才能买一套东京市区对应过来,相当于建筑面积90平的小房子。
这个阶段为什么房子是财富?
因为大家需要。
需要不一定全都来自于居住,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品,认为涨了还会涨,这件事本身,也可以构成需要。
到了90年代日本的楼市急转直下,一直跌到千禧年之后。
最低的时候,同样还是那套几十平米的小房子,人们只需要几年的工作收入,就可以买下来了。
可这时候,又没人买了。
很有意思,这个需要一瞬间,没了。
你发现大家原来不缺房子住,也没见哪个日本人住天桥底下。这个时候越跌,越没人买。
你说老龄化,你说人口下降,你说有些城市人都跑光了,没人买很正常。
为什么连东京的房价,也持续下降?东京的人口还在攀升呀。
这是很有趣的,日本给你反复验证着,人们需要,才叫财富,不需要,都是库存。
稀缺的,也可以是库存。
你注意,这句话很重要哦,当不需要的时候,稀缺的,也可以是库存。
日本后来是怎么把楼市托起来的?
很简单,对内,对外两条路。
对内,日本除了居民部门,企业部门之外的第三张表,扩张。
哪怕一路干到GDP的260%也要扩张,你不买,我替你买。
把地产板块撑起来。
对外,日元一路走低,日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下降。
这里顺道普及一点汇率的常识。
很多人误以为汇率上升是强势的表现,NO,在大国里面,这件事只对一个国家成立,那就是美国。
美国用几十年的时间构建了美元这个霸权货币。
他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出口自己的货币美元,然后让全球那些赚取美元的国家,再把赚来的美元投资美国的金融市场,回收美元,通过商品逆差,美元顺差来完成循环。
所以美元升值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购买力,因为你是长期逆差国家,你是全球主要采购国家。
与此同时,美元升值是为了吸引全球那些通过贸易顺差赚到美元的地区和个人,把美元流入美国金融市场,从而完成回流。
所以说,大国里面只有美国是特例,它会通过金融潮汐,让美元阶段性升值。
其他的大国,没人愿意升值,除非被迫。
升值就意味着打击自己的出口,降低自己的就业。
只有小国才会希望升值,为啥?
因为他们压根儿没啥生产力背书,货币是一国发行的借条,这个借条别人拿了之后,要考虑能从你家买点什么。
那些个小国,自家啥都不产,他们担心贬值会引起自己币值不稳。
而大国,没谁担心这个。
所以像日本这样的大国,除非遇到更强大的势力按着他的头,迫使他升值。
否则,只要没有外力强迫,他一定是愿意有节奏的贬值的。
因为除美国之外的那些个大国,没谁能通过金融赚钱,大家都要通过出口贸易赚钱。
而适度贬值十分有利于出口。
而且作为大国,日本根本用不着像那些非洲,南美的小国一样担心信用背书。
日本有得是生产力,有得是企业,他不愁外国人担心拿日元兑换不到商品。
那他就一定会用好自己的优势,不断降息,适度让自己的货币缓慢下降,从而怎么样?
从而使得他本国的房地产,对外国人有了吸引力。
你日元在贬值呀,日本的利息低到几乎没有,那借入日元买入日本的地产,对外国人,是不是一种很好的套利交易?
你看,对内,对外两手抓,于是日本的楼市回升了。
当然,仅限于类似东京这样的有人口流入的大城市。
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是日本自己会托市,还是外国人会来买?
都不会。
托市的目的还是为了卖,人都走光了,没人接盘,自己去托市,岂非砸手里?
所以我说日本这个完整周期的楼市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们假设有个日本人,今年70岁。
30多年前,他30多岁的时候,也就是像蜡笔小新的爸爸野原广志的那个岁数的时候,也许失去了工作,又还不清贷款。
他急着卖房子,却发现卖不出去,房子的价格从相当于三十年的平均工资,下降到相当于大几年。
所以他整个中壮年的阶段,对房地产的印象都是心有余悸,噩梦一样。
但是当他70岁的时候,他又发现,至少东京的房子又热起来了,开始摇号了,摇到就是赚到,部分大城市的房价又攀升到相当于十几年的工作收入。
是不是很梦幻?
一梦就是一辈子,恍若隔世。
隔了一代人,老游戏又可以翻出来继续玩了。人们会有记忆么?不会的。
所以你说同样是东京的房子,一会儿值钱,一会儿又不值钱了,一会儿又开始值钱了,why?
就是我第一个话题告诉你的,财富是需求创造的,尤其是伴随人类生产力超过临界点之后。
而需求本身,是可以制造的。
你本来没那个需求的,董宇辉穿上了那件衣服,你忽然觉得,你又有需求了。
你本来对一个数字虚拟产品没需求的,有个金发的80岁老兄带着他的模特媳妇当了回带头大哥,你忽然觉得,风停了,雨停了,你又行了。
……..
这就是生产力过剩年代的特征。
不创造,不引导,那就成库存就不是财富了呀。
你本来觉得租房住也挺好的,货币一贬值,你发现,好像你又需要房子了…….
这也是一种引导。
所以到底什么是财富?
如来压悟空的六字真言一语道破天机:
唵(ong)嘛(ma)呢(ni)叭(be)咪(mei)吽(hong)。
俺那里把你哄。
你能被哄,这个被哄的你本身,才是财富。
你能被驱使着做这个做那个,信这个信那个,这个被调动的你本身,才是财富。
地球这个游戏,又开了新剧本,欢迎大家来到新服务器。
你有且仅有两个游戏人物可选,忽悠与被忽悠,或者叫做创造需求,与被哄着产生需求。
你选哪个?
好好享受吧。